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书刊园地 >> 读书乐园
读书乐园

【冲突管理】教内冲突管理初探(六)第四章:教会冲突哪儿来?(中)

作者:单渭祥 来源:天风 更新时间:2024-08-17 点击数:0

“冲突往往出现在一方威胁着另一方的价值、目标或行为的时候。”

——诺曼·肖查克(Norman Shawchuck)


近些年来,由于“城市化”改变了原来疏散居住的人口分布结构,越来越多的人挤入同一城市空间,这也是“近在咫尺”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既紧张又疏离的一个原因。城市化也增加了教会人口的流动性,使天南地北带着各种地域文化背景的人聚在一起成为家常便饭。这既增添了主内肢体交流的丰富性,也加剧了教会信徒沟通的复杂性,多样化的社会存在让矛盾的起因也变得多样化了。


冲突哪儿来?除了本章上文所讲的五点,还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大家思考:


6.领域之威胁


冲突或可理解为两股势力同时进入有限空间而产生张力或不适。冲突是对稀有资源的一种竞争,当外在“资源有限”而人的“欲望无限”时,当一个人的行动阻碍了另一个人的目标达成时,冲突便产生了。


就是说,冲突是一种“不相容的活动”,一方的主张干扰了另一方的主张,一方的空间挤占了另一方的空间,一方的利益减损了另一方的利益,这就是所谓的“领域威胁”。大到国家民族之间,小到家庭成员之间,人们所拥有的资源(包括资金、物资、服务、时间、机会、职位等)都是有限而不可能是源源不断的存在。若在分配这些资源时程序不公、权益不均、规则不等时,就会引发种种矛盾与冲突。


地上的教会中何尝没有这种“领域之威胁”存在?某地某堂会在换届选举时,为了谁该当堂务主任起了纷争,两部分人各执己见、互不退让,僵持好久仍没能统一意见,谁都觉得自己的主张更合理。于是乎,一个小小的教堂内两种意见闹得不可开交,有时甚至闹到“你死我活”!


教会内虽不断有人强调要有“国度胸怀”——即我们要从上帝的大眼光去看问题,但现实中不少侍奉者还是悄悄地划出了属于自己管辖的某些“私人领域”。例如,现在有的教会引入西方教会行政与牧养分而治之的观念,将行政权力交给以义工为主所组成的长执会,并将牧养教导的责任交给牧者团队。但问题是,哪些是行政?哪些是牧养?它们的边界很难划清楚。一个教会应当是以牧养为主导而让行政来协助,还是让牧养来服从行政的规划?时间一长,长执总怀着治理牧者的心态去实现行政管理,甚至视牧者为“受雇者”;而牧者则视自己为真理的教导者和带领者,怀着“为全群谨慎”的责任之心,习惯性地去审视行政管理是否符合圣经原则……这样一来,双方都有一种“领域被威胁”或“权力被干预”的错觉。试想,双方如果一直活在这样一种感觉里,又如何能合作得愉快顺畅?


7.视角之各异


生活中,每个人都同时扮演着几种不同的角色,每个角色都承担着不同的责任和义务。有一句并不那么文雅的谚语:“屁股决定脑袋。”就是说人们对事物的判断与看法,每每与其所在的位置、所扮的角色相关。因为所处位置不同,其看问题的角度有别;看问题视角不同,其所得结论也不尽相同。由此引发不同位置的人有不同的见解与看法,从而形成冲突。


例如,同样对一段无标点的文字,分别让一个男生和一个女生划分句子成分。结果,他们各有不同的断句,双方的意思完全相左:


男生:“男人如果没有了,女人便不能享受生活的乐趣;而女人没有了男人,则不能满足自己的需要。”


女生:“男人如果没有了女人,便不能享受生活的乐趣;而女人没有了,男人则不能满足自己的需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一个物体从不同角度看会观察到不同的视觉结果,人们对所遇到的人事之判断也与自己所站的角度有关。教会内各部门的服侍者在观察处理教会事务时,都不约而同、不知不觉地会叠加上自己的角色,这样就容易使他们分析问题变得不客观、不理性、不公平!


在人生前行的旅途中,不同的高度和不同的角度将使我们看到不同的风景。当你从二层楼的窗口往下看,也许会看到满地都是垃圾;但当你登上三十层楼的时候,你再往下看,你注意到的可能就是整个城市的美丽风景。有时你心情不好,当看到一片落叶飘零,也许就会感受到“零落成泥碾作尘”的凄凉;但有时你心情阳光,即便是看到一地落叶,你体会到的也可能是“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热情。不同的视角会给人带来不同的风景、不同的感受以及不同的表达。理解这一点,你就会明白,身边发生的同一件事,不同的人怎么会有如此不同的观感及评断。 


8.期望之落空


人与人相处、相交必互存期望,如管理层对员工的期望是工作勤奋,员工对管理层的期望是公正公平,等等。一旦期望落空或不被满足,就会产生落差、不满甚至牢骚满腹。


教会内不同的角色与关系,会形成不同的角色期待。例如,长执会对所聘的牧者期望颇高,不但讲道要好,而且情商要高,能力要强,方方面面关系要会处理。而牧者对长执会的期望也不是可有可无的:比如希望他们能体谅关心传道人的生活之艰难、服侍之辛劳、周全之不易,等等。牧者对信徒有期望,信徒对牧者也有要求。一旦这些互存的期望不止一次地落空,由失望而次生的各类怨恨和不满会渗入人际关系的处理之中,日渐形成冲突之导火索!


例如,某地教会一些长执和信徒对一个刚来教会服侍不久的神学毕业生颇有不满,这使得这个年轻传道人心理上“压力山大”,身心和侍奉都受影响。笔者曾旁敲侧击地询问事情原委,当地教会长老的回答是“他讲的是‘天道’”,我还以为这是“肯定句”,是在夸他,谁知长老语气一转,补充一句说:“他所讲的道一直在天上转,接天气却不接地气……”听完我才明白,原来他对新上任的年轻传道颇不满意,实际上这就是他“期望之落空”后的情绪之言。试想,这样的评判若让那个青年传道听见,又会是怎样一种感受?


常言道:“爱之深,责之切。”这就是为什么越亲近的人,越互存较高的期望值,一旦失望,也就越容易引起冲突。教牧往往被广大信徒尊敬和爱戴,可是,教牧在享受“众星捧月”的同时,不要忘了——信徒看高看重你的同时,也一定对你心存高期望值,你的言行举止千万不能让他们失望。不然,一旦当他们对你失望,夸张一点说,可能他们曾经有多“爱”你,以后就会有多“恨”你!


9.文化之不同


每个人和客观环境之间常会隔着一层隔膜,这使得人们的认知范畴与真实世界存在不小的距离。往往“我以为”的事并不是事物的真实本相,对于同样一个现象,不同文化背景、成长经历的个体,会形成与真实的客观世界相去甚远、抑或如盲人摸象般的认知错位。


教会的组成人员具有各种多样的背景,不同的个人经历造就了他们不同的思维模式和前设理解。处理教会中同一件事工,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想象力,也就因此可能引发不同的争论。


教会可能是一个来自五湖四海的人聚在一起而形成的灵性团契。由于各地的习俗与文化不同,表达方式、理解角度也很不一样。若不特别留意,在沟通中就很容易引起误会。比如,我们中国人请人吃饭,就常会客气地说:“今天没什么好菜请你吃。”换了西方客人就会想,既然今天没有菜,你为什么要请我吃饭呢? 


有一朋友在一个北美华人教会服侍,他说他们教会成员既有讲英文的美国人,也有讲中文的华人。开同工会时,常会因用什么语言而争论半天。讲中文再译成英文,那些美国人会感觉自己不在美国,心里别扭;讲英文再译成中文,又会让那些不擅用英文沟通的华人三缄其口,显得被动。另外,在开会时,华人说话委婉,喜怒哀乐不轻易流露,也不轻易表达不同意见,生怕得罪人;而西方人则习惯就事论事,习惯把事与人分开,他们往往认为如若不能发表不同意见,那为何要开会呢?这就是文化之不同。


10.认知之不同


曾经看到一个段子,甲问乙:“你有《时间简史》吗?”乙回答:“神经病,我有时间也不会去捡屎啊?”当然这只是一个段子。但这说明什么?说明两个人根本不在一个认知频道,即所谓“鸡同鸭讲”。认知层次不同的两个人,很难沟通。认知越低的人,认知盲区越多。


有朋友要创业,项目是洗衣店。他考察了城里几个高档小区,做足了各样功课准备上马。可他的决定却遭到了他父亲的强烈反对。他父亲是个庄稼汉,一辈子洗衣服没花过一分钱。听说儿子要开洗衣店,他觉得莫名奇妙,“腾”的一下从板凳上跳了起来,大声嚷嚷:“开洗衣店,有手有脚谁会花那钱?嘿,你恐怕会赔得连裤子都没得穿……”因为父亲的认知局限于乡村的日常生活,根本不了解大城市的生活状况,这是他的“认知盲区”。有道是:“井蛙不可语海,夏虫不可语冰。”认知低的人,认知盲区越多,越容易坚持固有认知;认知越低的人,思维越僵化单一,俗称“一根筋”“死脑筋”“爱钻牛角尖”。


认知是一把无形的尺子,它丈量着你对外界判断的结果。在与人交往的时候,我们对自我的认知,永远是基于圈圈里的Why来衡量的,也就是我们自己的动机。换句话说,当我们做一件事的时候,往往是从自己的出发点来做自我评价。因为好心办坏事而和朋友起冲突的时候,我们常常会感到委屈甚至愤怒,就是因为我们会拿自己的动机为自己辩护,认为自己是出于好心,对方如果不理解的话就太不近人情。


而他人对我们的认知,永远是基于最外圈的What来判断的,也就是我们的行为。他们不会去想你的出发点是什么,只会根据你展现出来的行动结果的好坏来衡量,去反推你的出发点。你的行为让他们感觉很好,他们就认为你的出发点是好的;你的行为让他们感觉很不爽,他们就情不自禁地觉得你大概是不怀好意的。正是因为这种思维角度的不对称,即自我认知和他人认知出入很大,在一些问题上就会演变成不同形式的冲突。


总之,冲突的根源来自每个人的许多不同之处。上帝所造的每一片叶子各有不同,组成了这个无限丰富、色彩斑斓的世界。上帝因着他的丰富之爱,赋予每个人各样的背景、才干、个性、喜好、视角和认知。这些差异时常构成人们互相吸引、互相欣赏的动力,但也往往成为人们彼此摩擦甚至互相冲突的缘由。


(待续)

(作者系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

驻会副主席)




山东省基督教协会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地址:济南市槐荫区粟山路356号
邮编:250000 电话:0531-58676677 备案号:鲁ICP备16020821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