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书刊园地 >> 读书乐园
读书乐园

【有声天风】儒家仁爱观与基督教仁爱观辨析

作者:朱佶丽 谭啟玲 来源:天风 更新时间:2024-08-16 点击数:0

儒家仁爱观与基督教仁爱观,在历史上均对社会产生过广泛影响,且至今仍是社会伦理的重要内容。在我国,伴随基督教中国化进程,两者相互融会,产生了积极作用。因此,研究和正确辨析儒家仁爱观与基督教仁爱观,有助于更好地发挥基督教仁爱观的积极作用,深化基督教中国化。

一、儒家仁爱观与基督教仁爱观具有相通性


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陈独秀在《基督教与中国人》一文中指出:“我以为基督教是爱的宗教……耶稣具有‘崇高的牺牲精神’‘伟大的宽恕精神’‘平等的博爱精神’。”并引用圣经经文来证明,如尊敬你的父母,爱人如己,彼此相爱,“这就是耶稣教我们的人格,教我们的情感,也就是基督教的根本教义”。


基督教仁爱观与儒家仁爱观有许多相近之处。譬如,基督教“十诫”中第五诫至第十诫(即孝敬父母、不可杀人、不可奸淫、不可偷盗、不可作妄证、不可贪他人之所有)与儒家“孝、悌、忠、信”有相同处;基督教“爱主上帝”和“爱人如己”与儒家“仁”“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都强调推己及人、普爱众人;在孝道问题上,基督教传入之初,采取儒耶融合策略,以儒家典故讲基督教道理,同时,赞扬孔子,宣传孝道,迎合中国人的心理需求。


儒家仁爱观与基督教仁爱观的相通性主要表现在“爱国”“仁爱”“孝悌”“和谐”四个方面。


(一)爱国


热爱自己的国家是儒家历来倡导的。儒家仁爱思想为爱国主义的理论渊源之一。《论语》言:“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论语·宪问》)《大学》言:“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圣经主张爱国。“在上有权柄的,人人当顺服他;因为没有权柄不是出于上帝的,凡掌权的都是上帝所命的。”服从“有权柄的”就是政治认同、国家认同。确立这一思想,有助于国家统一,人民团结,社会进步。“正如人子来,不是要受人的服侍,乃是要服侍人,并且要舍命,作多人的赎价。”在倡导爱国方面,中国基督教有不少成功的实践。譬如,民国时期山西省太原市基督教青年会,在教会活动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他们在北楼(1916年竣工)“广智院”内设“历史厅”,内有屈原、柳宗元、司马迁、祖冲之、岳飞等中国著名历史人物的图像事迹简介;“地理厅”内有长江、黄河、珠江以及湖泊、喜马拉雅山、长白山、五岳等地理,衬之以经济、风俗,使人开阔眼界、知国爱国、振兴创新。


(二)仁爱


“仁”是中华文化伦理观的核心理念。《论语》言:“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颜渊》)孔子认为,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这就是“仁”。只要做到克己复礼,天下就都能归顺于礼制仁德。《孟子》曰:“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孟子·离娄上》)“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公孙丑上》)孟子还说:“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这些内容声明了爱的层次差异及其内在联系,但也不否认爱的普遍性。


基督教的仁爱观,从根本上讲就是“博爱”,是无差异的普世之爱。基督教主张爱人如己,以善胜恶。圣经说:“你要尽心、尽性、尽意,爱主你的上帝。这是诫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其次也相仿,就是要爱人如己。”“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凡事都不可亏欠人,惟有彼此相爱,要常以为亏欠,因为爱人的就完全了律法。”基督教崇尚爱,同时主张公平正义,强调以善胜恶,不赞成极端的、暴力的行为。


(三)孝悌


孝,指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悌,指兄弟姐妹之间的友爱,即在处理家庭关系中,要孝敬父母、尊重爱护兄弟姐妹。孔子非常重视孝悌:“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孝经·三才》)“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孝”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人人都不可缺。对父母孝顺,对兄弟友爱,这就是仁的根本。“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孔子要求学生在父母面前要孝顺,出门在外要尊敬兄长,说话做事慎重可信,博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剩余的力量,就再去学习各种文化知识。《孝经》言:“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孝经·广扬名》)


圣经中有关孝道的主要观点为:一是孝敬父母。“敬畏耶和华是知识的开端,愚妄人藐视智慧和训诲。我儿,要听你父亲的训诲,不可离弃你母亲的法则。”二是顺从父母,要使父母欢喜。“当照耶和华你上帝所吩咐的孝敬父母,使你得福,并使你的日子,在耶和华你上帝所赐你的地上得以长久。”“要孝敬父母,使你得福,在世长寿。这是第一条带应许的诫命。”


(四)和谐


儒家主张中庸,倡导和谐。《论语》言:“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中庸》云:“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荀子》言:“忠者,惇慎此者也。”(《荀子·君子》)有忠心的人,就是敦厚的人。


基督教提倡以彼此包容、和睦相处来处理与社会的关系;倡导人与人的和好,人与社会的和谐。“不要以恶报恶。众人以为美的事,要留心去作。若是能行,总要尽力与众人和睦。”“因他使我们和睦,将两下合而为一,拆毁了中间隔断的墙……为要将两下藉着自己造成一个新人,如此便成就了和睦。”耶稣劝诫信徒:“我赐给你们一条新命令,乃是叫你们彼此相爱;我怎样爱你们,你们也要怎样相爱。你们若有彼此相爱的心,众人因此就认出你们是我的门徒了。”圣经提倡人们和睦相处,用爱心互相宽容,号召信徒融入社会,服务人群,帮扶弱势群体,增进社会和谐。


二、深化儒家仁爱观与基督教仁爱观的交融


儒家仁爱观和基督教仁爱观的基本精神有相通之处。儒家仁爱观以孝亲人伦(包括自爱、爱亲人、泛爱众)为基础;基督教仁爱观是以圣经教义为依据的仁慈博爱。两者都展示了博大的思想境界。因此,促进儒家仁爱观与基督教仁爱观交融,有助于更好地发挥其积极作用,构建积极健康的宗教关系,共同为促进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文化繁荣、民族团结、祖国统一贡献力量。中国基督教著名学者王治心指出:“在基督教的生命里,没有中国文化的血液在内,则基督教与中国社会虽日趋于密切,仍不过是友谊的握手,而不是血肉的化合……把基督教下种在中国文化里面,吸收中国文化为血液,庶几无所谓基督教中国,和中国基督教,这才是建立在磐石上了。”基督教学者宋诚之认为基督教是“讲孝弟,重人伦”的:“耶稣之教,讲孝弟,重人伦,而实行推恩博爱,与孔孟之道不相违背。”“学习孝弟之义,推恩之道……此耶稣之教义,亦即孔孟之大道也。”儒家与基督教有关仁爱的理念,在家庭伦理、孝道、子女对父母的义务、父母对子女的责任,以及社会责任等多方面均有相同之处。我们应当在“平等包容,相互尊重”的原则下,促进两种仁爱观的沟通和融会,发挥其在社会伦理道德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因此,要积极倡导儒学与基督教对话,通过对话交流,相互吸收和补充;积极开展基督教神学思想研究,推进基督教中国化进程。在神学思想建设中,要积极学习、借鉴、吸收包括仁爱观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汲取有益养分,丰富自己。


(朱佶丽系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

谭啟玲系贵州省民族研究院研究实习员)



山东省基督教协会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地址:济南市槐荫区粟山路356号
邮编:250000 电话:0531-58676677 备案号:鲁ICP备16020821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