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16日,山东神学院第四届国学研修兴趣小组在学院五楼大教室举行了本学期第五次学习活动,共50多位师生参加。
本次活动由张静老师主持,臧传海老师以“孔子的心中‘礼’想”为题,结合《圣经》对国学经典著作《论语》“八佾篇”的内容作了解读与研修。臧传海老师首先介绍了《论语》各篇章篇名的命名,并提出“妥拉”的命名引起同学们的思考,引出“八佾篇”命名;就“八佾篇”整篇内容为文本分析了孔子对周礼的态度、关于“礼”的思想、对“礼”的阐释、礼的重要性与本质、礼的个人修养、社会及政治作用等方面,并结合基督教崇拜礼仪进行了对比。
在分组讨论环节,同学们特别对老师提到的“孔子提出礼要有真情实意,祭祀要如同神临在”和《圣经》教导“那真正拜父的,必须用心灵和诚实拜他”(约4:23)进行了积极思考,并结合孔子的“礼”和基督教的“礼”分享了心得体会,提出了基督徒内在敬虔与外在礼仪的关系与重要性等问题。经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孔子对“礼”的思考非常值得学习,礼仪要有外在的仪式与内在的敬虔实意,礼贵在真情实感,贵在形式与内容的中和,这是礼的最佳状态,也是崇拜礼仪的关键。
对于大家的讨论,臧传海老师给予了肯定,并对同学们提出的问题予以回应,指出在孔子的教导中,礼并不仅是各种繁琐的礼节,而是一种从心出发的、人格修养的外在体现,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是刻在意志与情感之中由内致外对礼的遵行与追求。因此,孔子言礼,在重视礼之形式的同时,更重视在礼之本质,即由人与人之间的真情厚意所生发的仁。引导学生将孔子的“礼”的内涵和思想与基督教礼仪作对比性思考,探索基督教中国化大背景下基督教礼仪的处境化问题。最后,臧传海老师向同学们推荐了汪维藩教授的文章《“礼”的神学反思》,供大家延伸阅读,深入了解“礼”的内涵。
通过此次学习,深化了神学生对孔子之礼的认识,丰富了对基督教崇拜礼仪的内在诠释及信仰表达的理解,为进一步扎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推进基督教中国化进程奠定了一定基础。